身為爸媽,當然是希望寶寶能吃好睡好,吃什么都是很勤快很香的。但是若是遇上寶寶不愛吃奶,那就真是會帶給寶媽奶爸們不少煩惱,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下一歲寶寶對吃奶“不感冒”?那一歲寶寶為什么不愛吃奶呢?其實隨著時間的流逝,嬰兒的生理發育及感官功能愈來愈成熟,開始對周遭的環境產生好奇并喜歡探索,下面,就快和360常識網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吧!

1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吃飽?
上面介紹的嬰兒吃奶量只是參考值,如果寶寶一直鬧著吃奶,媽媽們也還是要喂奶,讓寶寶吃飽。那么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吃飽了呢?
如果單純依靠母乳喂養,嬰兒的24小時小便次數達6次以上,是奶量充足、嬰兒吃飽的一種表現。如果每天24小時的小便次數不足5次,就說明奶量不足,嬰兒沒有吃飽。
由母乳喂養的嬰兒大便的形狀是黃油油的軟便,每天大便2-4次,這表明奶量充足,嬰兒吃飽了。如果母乳喂養的嬰兒大便量少,并呈綠色泡沫便,這說明母親的奶量不足,寶寶沒有吃飽。
嬰兒體重的變化狀況,往往能表明寶寶是吃飽了還是饑餓。6個月內的嬰兒,平均每月增加體重600克或至少每周遞增125克。大于6個月的嬰兒平均每月體重增加500克。這些可說明母乳充足,嬰兒吃得飽。如果嬰兒的體重增加達不到上述標準,而且相差較大,在排除了疾病之后,多說明奶量不足,嬰兒吃不飽。
寶寶本身小,不能自己控制食量,這就需要媽媽們再喂寶寶的時候注意控制寶寶的吃奶量,既要小心寶寶餓著也要注意不能過度。媽媽們也要注意不同的月份,寶寶對奶的需求量也不同。

2
怎樣判斷寶寶吃奶量夠不夠
怎么判斷寶寶吃奶量不夠呢?其實上面已經就一歲寶寶的情況進行過分析,一般而言,若是進行純母乳喂養的寶寶,一般是在寶寶六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喂給寶寶輔食,若是寶寶出生后主要是以配方奶粉進行喂養,則可以在寶寶四個月開始就進行輔食為為喂養,讓寶寶盡快適應輔食。而寶寶一般是從十個月開始就可以進入斷奶期,所以一般在寶寶吃奶量這一塊上是沒有很高的要求的,只是若是還沒斷奶的寶寶,則寶媽則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順便一提的是,媽媽增加乳量的方法是讓寶寶早吸吮、勤吸吮如果媽媽的泌乳量不能滿足寶寶的需要,寶寶就會出現母乳不足癥狀,如體重增長遲緩、脫水、低血糖、大小便量少等。增加乳汁的方法主要是讓寶寶早吸吮、勤吸吮,按需哺乳,這是促進乳汁產生和分泌最有效的方法。

3
寶寶吃母乳拉稀的原因
寶寶吃母乳拉稀一般有兩種原因造成:
1、可能是母乳中的前列腺素含量較高,促進小腸平滑肌運動,增加水和電解質的分泌而產生稀便。
2、可能是寶寶對乳糖不耐受,體內缺乏乳糖酶。乳糖不耐受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可用醋酸鉛法測定患兒糞便中乳糖量以初篩,再用去乳糖飲食后迅速見效來證實。
出現所謂寶寶吃母乳拉稀現象時不要為了大便成形而改喂牛奶。嬰兒機體會逐漸適應母乳中的前列腺素,乳糖酶亦會逐漸發育成熟,酶活性增加,就能分解、消化和吸收乳糖,并隨著增加輔食逐漸好轉。另外注意小兒不要捂奶頭,每側乳房基本吸空后,如繼續吸吮,乳汁中脂肪量會增加,容易引起脂性消化不良,主張要吸就吸,不吸就停。每次10分鐘左右,飽滿的乳房即可基本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