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城市都成為過國家的都城,洛陽是十五個朝代的都城,還有其他的城市也成為過某個國家的都城,你知道這些古都是那個城市嗎?也許你現在居住的城市也在其中,那跟著360常識網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歷史古都排行:
一、洛陽:十五朝古都(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晉.民國)
二、西安: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三、南京:十朝古都(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民國)
四、開封:八朝古都(夏.魏.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
五、安陽:七朝古都(商.曹魏.后趙.前燕.冉魏.東魏.北齊)
六、商丘:六朝古都(夏.商.宋.漢梁.南宋.金)
七、鄭州:五朝古都(夏.商.管.鄭.韓)
八、北京:五朝古都(遼.金.元.明.清)
九、大同:三朝古都(北魏.遼.金)
十、杭州:兩朝古都(吳越.南宋)
洛陽

洛陽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洛邑、神都。境內山川縱橫,西靠秦嶺,東臨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據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關都邑,八面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勝甲于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稱。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后有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擁有千年建都史,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城市之一,"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并雄",先后100多個帝王在這里指點江山。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稱,中國古都學會為洛陽立碑稱華夏第一王都。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它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為神都的城市。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與核心,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于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國花牡丹因洛陽而聞名于世,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周、秦、漢、隋、唐等朝代均正式建都于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作為中國古代鼎盛王朝的首都,帝陵是首都的必要條件之一,圍繞在西安周圍的著名帝王陵有黃帝陵、周文王陵、周武王陵、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漢文帝霸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隋文帝泰陵、唐太宗昭陵、武則天乾陵等等,“秦皇漢武、隋文唐宗”,西安是中國古代大王朝文治武功的頂峰。西安也是中國古代產生盛世最多的古都:“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盛世、開皇盛世、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等等。長安,是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都城。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秦州自古帝王都”,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在這里建立豐京、鎬京兩京,從此,西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200多年(不計陪都),先后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漢唐時期,西安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過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都城,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西羅馬,東長安”(馬可波羅語)是其在世界古代歷史地位中的寫照。
南京

南京三國時稱為建鄴,是吳國的首都。西晉避司馬業諱,改名為建康。接續的東晉、及南北朝的宋朝、齊朝、梁朝、陳朝皆以此城為都,所以南京亦稱六朝古都。中華民國也以南京為首都。歷史上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所以一般南京稱“六朝古都”);南唐、明、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南京被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中原被異族所占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
開封

開封是五代十國時期四個中原地區政權——后梁、后晉、后漢及后周的國都,時稱東京。趙匡胤陳橋兵變代后周稱帝、建立宋朝后,仍以開封為首都。
安陽

簡稱殷、鄴,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是早期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航空運動之都,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中國文字博物館、紅旗渠、曹操高陵所在地。被考證的華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這里出土。殷商時期為商都殷墟。安陽殷墟是世界公認的現今中國所能確定的最早都城遺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譽。上古三皇五帝時代,顓頊、帝嚳兩位帝王在安陽境內建都。殷商時期為商都殷墟。漢末以后,以鄴城為中心的安陽先后成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的都城。
商丘

早在8700年前的“母系社會”時期,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伏羲女媧氏政權的第二十六任帝、大伏羲氏族栗陸氏執政的首任帝栗陸氏伏安降生于栗廣之野(今夏邑)并都于此。商丘也是炎黃、燧人氏、神農氏等三皇五帝的建都地。商丘是中國重要的古都,建都時間最早,跨度最長,前后共歷1500多年。約在公元前24世紀,顓頊建都于商丘。帝嚳之子契(xiè)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商丘),為商族人的始祖。約公元前16世紀,契的14世孫成湯,滅夏稱商,初都南亳(今虞城谷熟鎮),商丘為商朝的第一個建都地,并先后數次在商丘建都。約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后,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啟于商丘,稱宋國,商丘為宋國國都。西漢商丘為漢代最強盛的諸侯國梁國的國都。北宋時期,商丘為應天府南京,位居陪都,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在應天府南京(今商丘)即位,商丘成為南宋的開國都城。金哀宗天元元年(1232)十二月遷都歸德府(今商丘)。
鄭州

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為“有熊氏”生于軒轅之丘,部分學者認為軒轅之丘指鄭州下轄新鄭市,部分學者認為夏代可能曾建都于陽城(今登封市、古洛陽登封縣)。鄭州商城是殷商王朝開國之王成湯的亳都。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后在新鄭建都。
北京

北京古稱燕京,幽州,南京大都。為五朝帝都(燕、金、元、明、清):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春秋戰國時期分別是西周王朝北方諸侯薊國與燕國的統治中心。歷史北京曾為遼的陪都(當時稱南京,又叫燕京)、金國的首都。公元1267年,蒙古族忽必烈定都北京,北京成為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蒙古帝國汗國之一的元汗國的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并延續到明、清兩代,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大同

古稱平城,代京,云中,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國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三面臨邊,最號要害。東連上谷,南達并恒,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大同境東的馬鋪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金沙灘(今屬朔州界)是楊家將血浴沙場的故址。五朝古都。代國南都,北魏京都,遼金西京。元初也以大同為西京。
杭州

在五代十國時期為吳越之首都。金朝滅北宋后,宋徽宗子趙構逃往南方,令當時稱為臨安的杭州升為臨安府,成為南宋都城。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余杭、于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行在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于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萬余人(包括所屬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