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有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四大古國之一。時光流逝留下的有形的歷史文物,溫暖而感人。很多遺留下來的遺址現在也成為大家前去觀賞的勝地,那有哪些遺址值得一去呢?首先就是三星堆遺址,這里引無數人前去,下面,就快和360常識網一起了解中國十大遺址排行榜吧!
1
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古遺址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是著名古遺址。三星堆古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數量驚人,造型奇特,與黃河流域文明出土的器物差別很大,,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2
古格王國遺址

古格王朝遺址是吐蕃王朝王室后人在10世紀前后建立古格王朝的建筑遺址群,是著名歷史遺址,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西藏100個最美觀景拍攝點之一。古格古城是一座巍峨壯觀的高原古城,在高聳而蒼涼的土林環繞之中,由300余座房屋、300余孔洞窟、3座10余米高佛塔、4座寺廟、2間殿堂及2條地下通道組成,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遺址建筑以紅廟、白廟、輪回廟、王宮殿、護法神殿最為壯觀,里面還有許多反應當時人文風情精湛絕倫的壁畫、雕塑和石刻以及一些古代武器等。來這里除了游覽古城遺址之外,這里的日出日落也是相當出名,古城迎著朝陽背靠夕陽,在陽光輝映下,莊嚴的氣勢撲面而來。
古格王國是在公元十世紀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王朝崩潰后,率領親隨逃往阿里建立起來的。十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古格王國雄踞西藏西部,弘揚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曾經有過七百年燦爛的文明史的古格王國,它的消逝至今仍是個謎。傳說明崇禎三年(1630年),與古格同宗的西部鄰族拉達克人發動了入侵戰爭,古格王國就此滅亡。
3
土司遺址

土司遺址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區,是中國十大著名遺址之一,不僅給人們帶來藝術美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當時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永順土司城遺址墓葬群、古街道、古城墻、排水系統、德政碑等歷史遺跡豐富,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遺址,其韻味獨具,令人震撼。而唐崖土司城遺址風光獨特,更有規模宏大的土司皇城,城墻相當宏偉壯觀,可讓人充分感受土司文化的底蘊。貴州海龍屯遺址是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大型軍事建筑與宮殿建筑相結合,是中國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
這次申報的三處遺址為中國規模較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且最具價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至今,這些遺產所在地的居民仍傳承著各自典型的民族習俗與文化傳統。
土司遺址不僅給人們帶來藝術美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當時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從而了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此外,土司遺址也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入選世界遺產能夠讓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
4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處于吐魯番境內的絲綢古道要塞,是車師前國都城,總面積47萬平方米,現存建筑遺跡36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完整的都市遺跡,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交河故城城內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是一個龐大的古代雕塑,全城像一個層層設防的大堡壘,人行墻外,像處在深溝之中,無法窺知城垣內情況,而在墻內,則可居高臨下,控制內外動向,其建筑工藝之獨特,非常具有研究價值,體現出古代勞動者的聰敏才智和巨大的創造力。交河故城規模宏大,其中寺廟就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寺中一百多個佛塔交錯林立,極為壯觀。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交河故城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大明宮遺址公園是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筑群,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大明宮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其建筑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有“千宮之宮”美譽,是中國十大歷史遺址之一。原宮墻周長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遺址有40余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為太液池�;趾氪髿獾暮睢⑷鐗羧缁玫奶撼氐�,令人穿梭于古今之間,享受絕無僅有的休閑體驗。
6
圓明園遺址公園

圓明園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宮苑,與頤和園毗鄰,是中國著名的遺址公園。圓明園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筑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水鄉園林的委婉多姿,又吸取了歐洲的園林建筑形式,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精美的建筑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于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和“萬園之園”,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范”。自被八國聯軍燒殺搶掠、焚燒了三天三夜后現僅存山形水系、園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疊石、雕刻殘跡仍然可見。
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間,圓明園開始興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圓明園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乾隆帝繼位后,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筑組群。1860年,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圓明園,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圓明園的建筑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清朝滅亡后,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巧取豪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對圓明園開始了保護整修工作。
7
良渚遺址

良渚遺址的核心良渚古城遺址,以反山墓地出土玉器的類型、功能、紋飾與用玉制度,體現了文化特性——禮制的影響。它的出土玉器無論是文化含義還是制作技藝,特別是反山墓地“琮王”所展現的良渚玉器最為經典的紋飾“神人獸面紋”,展現出中國兩河流域農耕文明的信仰特征。良渚遺址代表了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稻作農業的最高成就,并經由它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對其后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擁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可實證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征——多元一體,并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
良渚遺址發現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8
廣富林遺址

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東周時期的遺址,總面積1.3平方公里,其發現填補了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譜系的空白,被稱為“上海之根”,是著名歷史遺址,也是最美遺址之一。其核心保護區位于骨針廣場北,面積約十萬平方米,是遺址的主要埋藏區,地下有著豐富的古代遺存。公園內最有特色的是水下博物館,漂浮在富林湖中,整個展覽空間均設置在水下,美輪美奐。買購小編認為傍晚和晚上是公園最美的時候,當晚霞滿天水面瑰麗壯闊,一輪紅日掛在屋頂旁,仿佛鍍上了一層紅光;而晚上,博物館暖黃色燈光灑在水面,整個博物館猶如金色的城堡,和水面倒影相互輝映,還會有音樂噴泉。
9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內以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于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是1~7世紀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跡。它不僅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高句麗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寶庫。
10
河南安陽殷墟景區

殷墟,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市的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邑商”,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和良好的管理與展示,在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