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形式有多種,或是寒梅,或是九體對聯,又或者是雙鉤描紅書法,但意思卻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筆,或者是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也就大功告成了。下面,就快和360常識網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吧!

1
冬至是冬天的最后一個節氣嗎?
不是。
冬季的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因此冬季最后一個節氣就是大寒,也是全年最后一個節氣。
冬天最后一個節氣為大寒。每年公歷1月20日左右為“大寒”,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也是冬季最后一個節氣。同“小寒”一樣,“大寒”還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此時節,常出現大風降溫或降雪,朔風獨嘯,蠟樹銀山,“寒氣逆極”,故謂“大寒”。以五天為一候,古人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2
冬至是不是冬天的開始
冬至不是冬天的開始,只是冬季的六個節氣中的第四個,而立冬才是冬天的開始。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意味著風雨、干濕、光照、氣溫等,處于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
冬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確立的,有數九、冬節、長至節等別稱,在我國的歷史有接近3000年的歷史,是中華名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北方地區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還是全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3
冬至吃餃子要供神嗎
看各地習俗,在冬至部分地區有祭祖的習俗,但是很少會用餃子供神。
冬至這一天,我國南方很多地方都會過節慶賀,還有不少地區有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俗話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給百姓吃。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