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是冬季比較特別的一個節氣,也是很受歡迎的一個節氣,它通常是在每年的12月21-12月23日左右,它并不是冬天的第一天,也不是冬天的最后一天,不過,它算是數九天的第一天。下面,就快和360常識網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吧!

1
冬至是冬天的第一天還是最后一天?
都不是。冬至既不是冬天的第一天,也不是冬天的最后一天。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實際上,由于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后。
由于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

2
冬至的傳統習俗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3
冬至吃餃子的注意事項
1、肉類適量
好多人過分追求口感,喜歡吃"一兜肉丸"的餃子。以前,我們平常吃的肉不多,逢年過節吃點肉,可以改善生活。現今,我們平常吃的肉已經偏多了,所以,盡量少用肉,或者干脆做成素餡餃子。做餡時用的肉不要太肥,原則是少放肉多放菜。
2、點到為止
許多人調餃子餡時,覺得只放肉香味不夠,還要另加好多油。口味要講究,健康也要注意,我們吃的油已經過量了,油多容易影響健康,所以應該點到為止。
3、莫丟營養
由于蔬菜中含的水分比較多,用蔬菜做餡時怕餡太稀,大家都習慣把蔬菜中的水分擠出去倒掉再拌餡,這樣等于把其中的營養素也給倒掉了。菜需要擠水的話,把擠出來的水分用來拌餡,防止營養的白白丟失和浪費。
4、用鹽要少
油多了,口味就有點膩了,多加鹽或醬油口味是好了,可吃進去的鹽自然而然也就多了;吃鹽多了,血壓就會升高。所以,油適量,鹽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