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中醫藥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何裕民教授,作客Z視介健康頻道《浙江名醫館》直播間,與廣大網友互動分享人文關懷下的腫瘤治療新方向。

何裕民教授,從事臨床腫瘤治療四十余年,主持重點科研項目十余項,出版教材科普類著作四十余部。深耕中醫理論、心身醫學、醫學哲學、醫學人文領域,累計治療腫瘤患者近20萬人次,榮獲“中國心身醫學終身成就獎”。
直播中通過展示何裕民教授日常問診的三段VCR(已對患者做隱私處理),首先引出所有腫瘤患者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如何正確理性地看待腫瘤?腫瘤分為良性與惡性,其中惡性腫瘤造成的機體損傷與治療成本放大了大眾對于腫瘤的恐慌,甚至談癌色變。對此何裕民教授表示,作為醫者,不僅要會采集癥狀辨別陰陽,更重要的是能夠諒解病人的焦慮無助,并幫助他們充分認識腫瘤這種疾病。
第一段問診案例中提到了當下非常普遍的結節囊腫,許多人在診斷出后會突增焦慮,擔心是否存在癌變的可能。何裕民教授以自身為例指出,他本人也患有甲狀腺結節,但并沒有進行太多治療。絕大多數結節囊腫是一種發展緩慢的惰性癌癥,并無致命威脅,也無需過度干預。更好的應對措施是做好定期檢查及后期隨訪,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改變飲食結構來實現自愈。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是致命的。對于醫生而言,通過幫助患者科學區分腫瘤、緩解惶恐焦慮、了解醫學治療的上限與局限,來選擇相應的治療手段,而不是盲目地采取藥物及手術。

學會觀察疾病很重要。無論是定期檢查或后期隨訪,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治療手段,是一種很重要的醫學措施。部分疾病本身不致命,手術及藥物的治療效果未必好過不治療。在觀察調整的過程中,許多疾病是可以減輕甚至自愈。對于患者而言,要動態看待腫瘤,調整心態,改變生活方式, 發揮生命的潛能。
現代中西醫腫瘤治療手段很多,對于患者而言,該如何選擇?何裕民教授對此分享了他的腫瘤治療整體思路:把它看作一個慢性病,接受它動態演變發展的過程。慢性病治療,通常需要飲食、情緒多方面結合調整,也印證了何教授總結的“管好嘴,邁開腿,安頓好心”這十二字箴言。

改變飲食觀念是病患調整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飯吃七分飽、養成良好運動習慣、控制健康體重、增強機體免疫力,是延長壽命的幾大原則。以及,情緒穩定對腫瘤治療非常重要。何裕民教授表示,當下純粹的生理性疾病不多見,更多是心身交互的疾病(即心理+生理)。通常軀體問題解決較慢,情緒問題就是一個重要的啟動開關。解決情緒問題,能減少30%-40%的臨床疾病復發概率。例如亞健康、慢性疲勞、慢性病(腫瘤)等從情緒角度控制非常重要。
中醫是經驗醫學,強調因人因病因時治療。西醫是工業化產物,講究標準化與指南。 現代醫學治療需要更多元的智慧主導,只有在中醫的人文調理下結合西醫的科學技術,治療慢性病(腫瘤)才有更多選擇。
腫瘤治療應當以人為本,醫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大眾活的更長久,更舒服。在第二段問診案例中,何裕民教授展現了如何從患者的性格入手進行治療。一位患有腦瘤的女性銷售從業者,何教授從她接打電話的習慣判斷出腦瘤的位置和她較真的處事性格,并給出了“適當馬虎”的治療建議。以此為例,腫瘤的發生的確與性格有著密切關系。性格決定疾病,甚至決定了腫瘤的病理類型。 因此問診時更多關心病患的家庭、情緒、工作、個人喜好等信息,對精確診療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

在何裕民教授醫學團隊與人文學者一同撰寫的《腫瘤癌癥療愈錄》中,就提到了“敘事醫學——敘事腫瘤學”這一概念。 敘事醫學不僅能增強醫療的人文溫度與厚度,更能幫助醫者探尋疾患后的真相,從而實現具體病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化驗指標所不能達到的方面。何教授也將這一治療理念落實到自身團隊培養中,倡導醫學人文,加強臨床實踐。

在與患者的聊天過程探尋真相、了解性格、給予情緒安慰和人文關懷,是《腫瘤癌癥療愈錄》一書所著述的重點。要知道怎么生的病,才知道如何去解決。科學雖然精確,但心病仍需心藥醫。本書通過收錄大量臨床案例,記錄真實的腫瘤療愈過程。對于腫瘤患者正確認識腫瘤、了解治療手段有著極大的幫助價值。療愈是一個過程,通過醫療措施及患者的配合才能實現。醫學離不開科學、人文與哲學,在臨床診療中推進醫學與人文,幫助腫瘤患者克服焦慮、獲得新生命的勇氣和希望才是治療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