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鼻整形醫生能否做到世界領先?把握歷史機遇和踏實學習交流缺一不可|王召東醫師專訪
在《鼻部美容整形發展史:一條漫長又不平凡的路》一文中,我們曾對世界鼻部美容整形發展史進行梳理:①1955年固體硅橡膠材料隆鼻獲得成功,拉開世界鼻部美容整形1.0時代的帷幕;②在假體墊高鼻梁的基礎上添加耳軟骨修飾鼻尖,鼻部美容整形進入2.0時代;③1984年達拉斯鼻整形研討會倡導的完全開放式切口的鼻整形術式開啟了3.0時代;④隨著消費者對效果更高層次的追求,醫生們不斷地從臨床實踐中改進技術,從技術中生發出新的理論,推動世界鼻部美容整形進入4.0時代。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鼻整形發展處于哪一位置?基于自身10余年的對鼻部美容整形的研究,王召東醫師對中國鼻部美容整形發展做出了回顧和總結。
在他看來,中國醫生有機會在未來世界鼻整形領域獲得獨一無二的領導地位,而要做到這一點,年輕一代醫生和從業者需要充分利用時代和中國行業、市場發展帶來的基礎設施有利條件,從而獲得自身發展的歷史機遇
他從醫10余載,一直從事整形外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尤其擅長綜合鼻整形及各種失敗鼻整形的修復術,同時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國家科技攻關課題1項,發表論文30余篇,編寫和參編專著4部。
王召東醫師現任濟南麗合醫療美容醫院整形外科院長
“更美名醫大賞”推薦醫師;自體材料手術應用先行者
第六屆西湖論劍特邀醫師;BPG中國眼整形聯盟成員
BPG中國眼整形聯盟成員;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眼整形美容分會會員
擅長:鼻綜合、鼻部整形修復、眼部整形及失敗修復、中重度上臉下垂修復、面部年輕化、唇腭裂修復

對照世界歷史,中國鼻整形發展的三個階段
王召東醫師從中國鼻整形的起點為記者梳理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
■ 第一階段:1940s-2000年,鼻修復、鼻再造與鞍鼻整形的初始期
中國鼻部整形早期主要用于燒傷修復、先天畸形等功能性解決方案,最早的文獻記錄始于20世紀40年代。1948年,宋儒耀教授發表鼻再造論文;1949年,倪葆春教授發表鞍鼻整形論文;到1965年,張滌生教授首創全額正中皮瓣全鼻Ⅰ期再造術,為鼻再造起到了突破性進展。
■ 第二階段:2000-2009年,鼻綜合概念被引進,鼻部美容整形起步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千禧年之后鼻部整形逐步運用到美容領域。2006年以后,Burge,G.C.和Menick,F.J.提出的鼻部美學亞單位分區概念被引入中國,中國鼻整形界開始擁有“鼻綜合整形”理念,它推動了中國鼻整形逐漸往全面、美觀、精細的方向發展。同時,以韓德民教授編著的《鼻整形手術圖譜》、尹衛民博士翻譯的《現代韓國鼻整形術》為代表,大量鼻整形專業書籍的出現也促進鼻部美容整形的推廣和普及。
■ 第三階段:2009-2019年,達拉斯鼻整形推動中國鼻整形蓬勃發展
2009年,被稱為“鼻整形圣經”的《達拉斯鼻整形術》一書,經李占強等專家譯著在中國發行,推動中國鼻整形技術的全面革新。一是解剖、縫合等綜合技術的運用,使鼻整形醫生的技術得到提升;二是從硅膠到膨體、超體等異體材料,以及鼻中隔、耳軟骨、肋軟骨等自體材料的廣泛使用,豐富了醫生在鼻整形手術中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三是顏值經濟的到來為醫美消費打開缺口,體量巨大的臨床案例也讓醫生技術得到進一步打磨,中國鼻整形進入蓬勃發展期。
回顧中國鼻部美容整形過去幾十年發展,同時展望未來這一領域與世界同行的比較,黃金龍教授有信心,中國鼻整形學術界和年輕一代醫生能夠建立起自己的獨特優勢,在很多細分領域能夠擔任先驅者和領導者的角色。

背靠高端制造業,中國醫生更好地推動技術革新
據王召東醫師介紹,由于人種不同,歐美國家的鼻整形手術多是“由大改小”的縮鼻手術,而中國多是“由小變大”的隆鼻手術,這首先會必然導致中國的填充材料更為豐富:
“第一代產品是硅膠材料,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使用,主要優點是操作簡單、容易雕刻,缺點是透光,看起來不自然,長時間還會出現鈣化、滑動等現象。
第二代產品是膨體材料,在2006年以后開始廣泛使用,具備柔軟、不透光、手感自然等優點,但是對手術中的無菌要求嚴格,一旦感染只能取出,這也是現今鼻整形修復案例頻發的一大因素。
第三代產品是超體材料,它的作用原理是在醫用硅膠的基礎上結合3D模擬技術,其表面規則排列的微孔,不僅可以起到固定防滑的作用,而且為醫生手術提供準確坐標,保障雕刻過程中的精準度,同時由于較高的抗感染能力,現在普遍運用在鼻整形修復病例中。”
王召東醫師看來第一代、第二代產品很多需要進口,但從第三代材料誕生開始,珠三角、長三角的“中國制造”能力已經開始供應醫療美容行業,尤其是需要精準、品質的鼻整形材料,其更新迭代的速度、對市場需求的反應速度遠遠超過進口品牌。
中國醫生如果未來能夠持續背靠高端制造業的發展,通過與上游供應鏈的合作創新,開發出質量、安全、效果都有保障的新型材料,并且經由豐富的假體材料供應,就可以在臨床中能夠根據求美者的訴求制定可供選擇的個性化解決方案,從而為行業和學術界提供更多開創新的突破。
定位不同人種,中國醫生更懂東方人的術前設計
另一方面,術前設計成為中國特色。“同樣因為人種不一樣,在鼻部美容整形手術中,歐美國家幾乎沒有術前設計,只有我們中國擁有這一標準。”王召東醫師在這里做了一個類比,他把“由大改小”的縮鼻手術比喻成拆房子,把“由小變大”的隆鼻手術比喻成蓋房子,而術前設計就是那張“圖紙”。
“大家都知道,拆房子不需要圖紙,但蓋房子需要,只有通過圖樣設計將預期效果呈現出來,才能精準執行。隆鼻手術也是這樣,需要通過與求美者進行充分的術前溝通,再經過準確的術前設計和預期效果呈現,才能保障手術結果能夠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王召東進一步補充說:“任何整形手術做到一定程度,材料越來越穩定,技術越來越成熟,當這兩者沒有突破時如何進一步保障手術效果、提升客戶滿意度?醫美醫生需要通過心理評估、術前設計、手術操作、術后回訪等一套完整的診療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最大化的價值,而且鼻整形手術的恢復期長,更需要醫生在掌握手術基本功、鼻整形技術,提升審美和合理運用材料能力的同時,與消費者保持良好的術后回訪與心理安慰等工作。”
扎實基本功,參與國際交流是年輕醫生擔當重任的前提條件
作為中國鼻部美容整形三十年發展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同時兼任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鼻整形分會副會長,對于現在中國的鼻部美容整形市場,王召東醫師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近幾年,中國醫美行業迅猛發展,一方面資本的鼓吹造勢,另一方面消費者的盲目跟風,大批年輕的醫療行業及跨行業從業者開始入行醫美,而基本功不扎實、技術不過硬也造成失敗案例頻發,整個行業如‘空中樓閣’,鼻整形也是一樣。”
“很多年輕醫生,參加幾次培訓課程,學了一兩年就覺得什么手術都能做,結果導致很多并發癥無法處理。當然,年輕人也有自己的優勢,善于借助互聯網進行營銷和宣傳,但難以靜下來學習也是年輕人的弱勢。醫美行業的本質還是醫療,它最終的歸屬者還是醫生,只有從業醫生能夠扎實基本功,規范行醫,醫美行業、鼻整形行業才能發展得更好。”
最后,王召東醫師作為中整協鼻整形分會副會長還分享了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鼻整形分會下一步主要工作重心:第一,規范行業發展與行醫標準,比如什么情況使用肋軟骨,經過權威醫生們的一致共識,書寫行醫指南,避免技術、材料濫用導致市場混亂;第二,著重中青年培養,幫助年輕一代的醫生們打牢基本功,同時提倡國際化交流與學習。
前不久在廣州舉行的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第八屆全國微創醫學美容大會上,由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鼻整形美容分會主辦的首屆中國整形美容中青年全英文優秀論文大賽同期召開,最后取得優勝的醫生或可獲得專項資助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著名院校學習,或代表中國出席世界鼻整形峰會。王召東醫師說:“我們要把中國的年輕醫生推出去,參與國際交流,和世界接軌。世界認同我們,我們也指導世界,這也是中國醫生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