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目前廣泛應用到支付、考勤、門禁、解鎖等方方面面。據業內人士稱目前最簡單的人臉識別,只需要采集、提取人臉上的6個或8個特征點就能實現。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人臉識別的大規模應用勢必要以確保信息安全為前提,否則越便捷的技術越有可能給用戶帶來麻煩甚至災難,具體介紹如下!
本文目錄
1、人臉識別技術安全嗎?
2、人臉識別有哪些風險?
3、人臉識別應用于哪些方面?
4、人臉信息一旦泄露就無法挽回?
5、整容后無法實現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技術安全嗎?
一旦人臉信息丟失或者數據庫泄密,人臉識別就可能面臨較大風險。當人們使用密碼支付和二維碼支付時,密碼和二維碼均可以更改或變換。手機丟失后,可以通過掛失等方式更換密碼,還可通過相關操作讓丟失手機中的APP無法登陸,進而確保安全。人臉識別則不同,因為面部等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則處于不可逆轉的狀態,很可能出現個人資金被竊取,被他人“刷臉”進入小區甚至房間等極端事件。
雖然一些支付機構設置了安全措施,但未必能讓人打消顧慮。有相關安全措施,并不代表能確保所采集的消費者生物信息不泄露,泄露后不被不法者非法使用。特別是,一些小區門禁、“刷臉”打卡等數據系統的維護能力和安全防護能力較弱,極易導致信息泄露,甚至不排除有人刻意出賣相應信息。
人臉識別有哪些風險?
1、某刷臉解鎖手機App存在“反復明文傳輸人臉圖片”“未提供注銷賬號等渠道支持用戶刪除人臉信息”“使用照片即可通過刷臉核驗”等現象和問題。
2、某智慧社區App存在“人臉等圖片明文傳輸且可被互聯網公開訪問”“人臉等個人信息可被互聯網公開渠道批量下載”等現象和問題。
3、某粉絲追星社區App存在“強制要求用戶使用人臉識別”“傳輸身份證等圖片且可被互聯網公開訪問”“未提供注銷賬號等渠道支持用戶刪除人臉信息”等現象和問題。
這些實際案例都反映了目前App在應用人臉識別時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問題,比如:人臉信息的加密和泄露問題、人臉識別的準確性和偽造問題、強制用戶使用人臉識別的侵權問題等等。

人臉識別應用于哪些方面?
隨著近年來人臉識別的不斷發展,刷臉已經逐漸走進普通人的生活。其中支付轉賬、開戶銷戶、實名登記、解鎖解密、換臉娛樂、政府辦事、交通安檢、門禁考勤、校園/在線教育、公共安全監管等10類應用場景,均已實現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
2020年上半年,App專項治理工作組聯合媒體進行了一項關于人臉識別的線上調研,從覆蓋不同地區、學歷和年齡段人群的2萬份調查問卷得出了一些數據情況。其中關于更愿意使用的驗證手段,大部分人還是更喜歡指紋、手機驗證碼和密碼等形式的驗證方式,人臉識別僅排在倒數第二。
人臉信息一旦泄露就無法挽回?
人臉等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則處于不可逆轉的狀態。因為人臉識別通過攝像頭獲取信息后將化為計算機代碼,而代碼是可以被獲取和重構的。普通的字符和字串密碼在丟失之后可以設置新密碼,但是生物信息是不能“重置”的。換句話說,生物信息泄露后,用戶在使用生物信息作為身份認證的場合,可能被“李鬼”冒名頂替,身份安全形同裸奔。
整容后無法實現人臉識別?
有人認為人臉識別技術無法識別整容后的面部,其實常規的雙眼皮,隆鼻等臉部局部區域的整容對人臉識別影響不大,比如此前警方就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捕獲了整過容的女殺人犯勞榮枝。不過,如果臉上動了“大刀子”,改變了關鍵部位的信息,是會給人臉識別帶來麻煩。
相比起國外普通民眾對人臉識別技術保持警惕,我們這邊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寬容度實在是有點太高了。以至于一些地方的公共場所和企業商家將“刷臉”當作數字化升級的賣點大干快上,而完全忽略了對用戶的人臉隱私安全,甚至將人臉識別當作企業營銷和“大數據殺熟”的工具。
注意:人臉識別技術的大規模使用,基于人臉特征點的信息是以數字化信息進行存儲的,相關數據庫就面臨著被黑客攻擊或者自身防范不力導致泄露事件。